若说咱中国人很崇尚“吃”,一点不过。眼下什么样的“美食节”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且一节比一节高档,一节比一节热闹。据有的“高明人士”说,这样能够“吃活”一方的经济。但无论怎样,老祖宗的话还是不错的:“民以食为天”。“吃什么、穿什么”的问题是人最关心也最容易发愁的大事。要不,我们很多人彼此碰面时第一句话为什么总是问:“ 饭吃了没有?”就是谈到工作时也总有人说“混口饭吃”。人活在地上,以食为天,理所当然,人非神仙,岂能不食烟火?人的身体本身就是物质,因为是活的,存在着新陈代谢,所以他不能不吃,不能没有物质的补充啊!
但问题是,人是否吃饱了就可以了,物质丰富了就能很好地活着了?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人是神创造的杰作,构成人的基本元素不单是“泥土”,还有出于上帝之口的“生气”,后者正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这有形的“泥土”和无形的“生气”就在这活的身体上将显明各自之所需。肉体如不得食物,终究必饥饿至死。人既有灵性生命,就必须仰赖生命的灵粮。所以,人一方面要为肉身而营生,另一方面又不可轻看灵命成长。前者是暂时的,是被寄附的躯壳;后者是永恒的,是来自神,终久仍归于神的灵魂。
因此人活着就不是单靠肉身之食物,对此圣经有一些非常透彻的训示:“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参太4:4)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参摩8:11)
所以,实事求是地平心而论,人应当以“天”为食! 因为圣经说:“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即无形的需要比有形的欲望更要紧,里面的干渴比外面的饥饿更强烈,属天的滋养比属地的供应更美好!
惜乎世人对生命真谛茫然无知,忘却自己原是世间客旅,开始追求虚幻的满足与安全感。有些人误以为,拥有华屋,即象征家庭温暖;身着美衣,即表示气质独特;位居要职,便意味成就非凡;囊中多金,就等于功成名就;饱食三餐,即证明生命满足。但他们不明白,自己汲汲营营的,是终将“能坏”的食物。那些浪掷青春在获取物质享受,以期换得别人羡慕眼光的人,最终必大失所望。因为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已陷入物欲之陷阱,那欲望之兽,露出狰狞白牙,在他心中日夜咆哮;那贪得无厌的白蚁,时刻吞噬着心灵羽翼。人因为流连华丽的物欲世界,而成为荒芜莽原中的仿徨迷羊,炙热沙漠中的困顿孤马,干涸盐地上的失水蜗牛……
在大都市的繁华街头,都可看见一些熙来攘往的人们,匆忙地向前奔走。每个人似乎都在与时间竞赛,想要完成他们面前的目标,或是想猎获超过他们所期望的“食物”。
一代风流又智慧的君王所罗门,在《传道书》中凭他独特的眼光和饱经世事后所得来的人生经验,为后世人分析人生之价值。他先站在“日光之下”(完全从人的角度)来观察,其结论非常坦率地给人生打了一个极大的问号:“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1 : 3)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消极悲观宿命论者的咏叹。其实,说这话的人原本是位极有信心的人,他指出人如果单从物欲和短暂生命的享受中去找寻满足,注定会失望。生命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确实虚空,如同捉影捕风,“日光之下”就是人的世界(如果没有神,或不涉及到神)存在着极大限度。一切事物都很短暂,在此极限中一切努力,若其根本方向性错误了,偏离神造人之目标,结果必然是失望苦恼,毫无益处!
耶稣曾严肃地指出:“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参太16 : 26)
所以,当人达到享受人世间的一切,吃过了所有山珍海味后感觉还总是“不过如此”。人里面最深层之处依然若有所失,无法满足。人生基本问题是因为人远离了神,现代人的“饥饿感”不是因为没有面包和牛奶,而是只有面包和牛奶。现代人的贫穷也不是因为没有金钱,而是“穷得只剩下钱了”。人为生存只需要世间能坏的食物就足够,但若要真正生活得好,必须有来自天上的那“不能坏”、“存到永远”的食物。
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拼命挣钱的同时,也拼命挥霍。他们对物质所表现出的贪婪,令人想到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然而每每在心劳神疲时叫一声“活得太累”! 这也并不奇怪,人作为一种高智能的生灵,有着主宰喜怒哀乐的极其敏感的心灵。人真正感觉到的幸福,理应是心灵的愉悦和一种属灵的满足,否则纵然吃着山珍海味,也会味同嚼蜡。事实也证明,自古以来最幸福的人就不是拥有财富最多的人,而是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保持心灵安息的人。人若想要获得完整意义上的人生幸福,离不开心灵的滋养。只有一颗健康而不沾染灰尘的心,才能感受到人世间一事一物的美好,才能常存感恩之心去面对上苍——他生命的主宰!
人是“有灵的活人”,当今天的物质条件已基本解决人的温饱问题时,人根本上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灵”的“食物”问题。灵是人类与神交通工具,“叫人活乃是灵”(参约6 : 63)而灵的粮食就是神自己,就是神的话语。只有他能满足人灵之需要,只有他能解决人生根本问题。
同样是那位《传道书》的作者,他在书的结论处这样说:“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参传12 : 13) 他把希望的光芒,用鲜明的色彩写在那本极为灰黯的人生画布上,让人在有限中向往无限,短暂中寻找永恒,虚空中谋求充满,失落中希冀回归!面包只能解决人肠胃( 体) 的饥饿,音乐也只能暂补精神( 魂)的空虚。唯有神和神的话能安慰滋润人的里面( 灵),使它得满足(参约6 : 51)。耶稣说:“凡喝这水( 地上食物) 的,还要再渴;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 天上食物),就永远不渴。”(参约4 : 13)
所以,我们应该说:“‘民以天为食’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