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子道成肉身来到世界,成为人子耶稣,在年满三十岁时出来传道。《马太福音》9章35至36节经文概括了耶稣传道初期的情况,告诉后人身为牧者当做的工作和当有的装备。
走遍各城各乡——有佳美的脚踪
耶稣的足迹遍及各城各乡,不论城市,不论乡村,他都走遍了,多么了不起,耶稣给我们做了榜样,他的脚踪何等佳美。
“各城各乡”意味着地方有大有小,有富有穷,但耶稣不论贫富大小都愿意去,他不挑剔,因为各城各乡对他而言就是他的工场,他的心中怀着一个广大的禾场。
为了传扬天国的福音,他预备好一颗受苦的心志。他走遍各城各乡,在那里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我们这般蒙召的人,即将奔赴主的工场,让我们拥有耶稣那样一个博大的胸怀,持守为主受苦的决心,效法耶稣的脚踪。
不论你未来的工场在城市或农村,在山区或海岛,也不论主差遣你去的教会是大教堂或小教堂,希望你都能欣然接受,欢喜快乐地去为主作工。也许未来的路有艰难,也许一切都不尽如人意。
你当刚强,坚定奉献的心志,燃起心中的激情,走遍主为你预备的“各城各乡”,把上帝的爱带去,把美好的福音带去,把主的恩典带去,让更多人因你蒙福。
耶稣的“走遍”给我们极大的激励。将来我们探访信徒,不能只去看望富裕的信徒,对那些贫困的、老弱病残的信徒更要去关心、帮助、安慰,他们比富裕的人更需要你,你去看望这样的人更有意义。
有地位、物质条件好的信徒,我们也要多关心他们的灵性,多鼓励他们支持教会的事工。要走遍你的牧区,辛苦是很正常的,走的时候要用心、用耳、用眼,这样,你才能看见人们的需要、听见人们的心声。
教训、宣讲、医治一有丰富的供应
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教训(教导)、宣、讲、医治,这是耶稣在各城各乡做的三项工作,不难看出耶稣在所到之处都给予人丰富的供应。
他在会堂打开旧约经卷宜读,并教导人遵守,他也宣讲天国的福音,并施行医治。耶稣不仅关心人心灵的需要,用上帝的话语来喂养他们,同时也顾念人肉身的需要,解决人身体的问题,医治人的疾病。
在此,我们眼前似乎呈现一幅图画,一个好牧人的高大形象,他心中有羊,口中有粮,手中有杖。这位牧者充满爱心,也充满能力。
耶稣曾说:“我就是生命的粮。”(约6:35)又说,“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当然,他更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10:11)
耶稣供应给人的是生命之道,他在屋子里、在旷野、在山上、在船上讲道,所到之处都满了听道的人。人们得听他口中的恩言,“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太7:29)。
耶稣是一位传报天国信息的人,又是一位教师,一位医生。他不仅用言语带给人上帝的爱,更用实际的行为使人经历到上帝的爱。祭司说宗教就是献祭,文士说宗教就是律法,但耶稣说宗教就是爱。
不久,你们就要进入教会侍奉,当步主后尘,效法基督的事工,做一个报佳音传喜信的人,做教师教导教育人,做医生医治人心灵的病症,将你们在神学院所学的运用到教会实践中,将你们从上帝领受的分享给信徒。
紧紧依靠主,他是供应的源头,多从他领受才能多供应信徒;保持与上帝美好的关系,才能确保“管道”的通畅。
“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但愿每位毕业生都满带着上头来的权柄和荣光走进主的工场,使教会因你们更蒙主的赐福。
看见许多的人——有属灵的眼光
耶稣的“看见”是建立在他的“走遍各城各乡”。在走的过程中,他才看见了那么大的需要,看见了灵魂失丧的可怜。
主耶稣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有属灵的眼光。当他看见许多人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人们内心“困苦流离”的光景。
被翻译为“困苦”的词,也可以形容一个被贪得无厌者所剥削的人,或受到毫无怜惜的议论,或受到傲慢无理的待遇,或为无止境的路程而极其忧虑的人。被译为“流离”的词,是筋疲力尽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因重伤而倒下。
耶稣看到了当时犹太百姓的光景:处在身心极度疲惫、遍体鳞伤、呻吟挣扎、灰心失望之中,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全人落在昏暗迷茫之中,这是灵魂失丧的写照。
犹太人的领袖原应给予人生活的力量,却反而以过分精细的律法辩论使人困惑,使人得不着帮助,也得不着安慰。
他们应该帮助人站起来,但他们却使人们在文士律法的重担下屈身。他们给予人的宗教是一副重担,而不是支持人的力量。
耶稣看见这群“困苦流离”之人,“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羊不能没有牧人,没有牧人的羊必会迷路,必会受苦,甚至丧命。羊有牧人就得到保护,得到供应,得到指引,羊有了牧人就有安全感。
耶稣看见了,这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是上帝迷路的羊,他们需要牧人把他们领回正路。耶稣看见了,人人都被罪孽压伤,痛苦不堪。主耶稣属灵的眼光来自他对灵魂的负担,“人子来了,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
同学们,你们蒙召做福音的使者,群羊的大牧人耶稣今天再次呼召你们,也差遣你们出去为他得人,他装备你们作得人的渔夫,装备你们成为牧者,拯救灵魂的使命托付在你们的肩上,牧养群羊的责任托付给你们了。
他要求你们放眼四周,看见灵魂的需要,多少人还处在“困苦流离”之中,把他们找回来,把他们带回上帝的身旁,关心照顾他们。
你们的眼不能打盹沉睡,要时刻警醒,不能懈怠。带着使命,走进人群,你们就能真正地看见人的光景与需要。
怜悯他们——有牧者的心肠
耶稣不仅看见了许多的人,而是他看见后的第一反应是“就怜悯他们”。不是看见了,无动于衷;不是看见了,当没看见。看见之后生出了怜悯,这是何等深切的爱心,这是每一位牧者必须具备的心肠。
“怜悯”一词,是希腊文中用来形容同情、可怜的词藻中最强有力的一个词。这个词是由被译为“肚腹”一词而来,表示发自人里面最深处的怜恤与同情。
福音书中除了几个比喻曾用过这个词以外,其他都是耶稣专用。他怜悯患病的(参太14:14),瞎眼的(参太20:34),他怜悯拿因城的寡妇失去了独生子(参路7:13),他怜悯那群听他讲道而饥肠辘辘的人(参太15:32),他怜悯被人嫌弃的麻风病人(参可1:41)。
面对世人的忧患苦痛、困苦饥饿、孤单无助、无所适从,耶稣常常“动了慈心”。这份深切的慈怜之心深深触人心弦,感人肺腑。耶稣怜悯他们,是因为他看见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爱心与同情常常是在工作中增长的。耶稣越走遍各城各乡,越看见人们的光景,就越增添怜悯之心。
他不是见多了不怪,也非见多了麻木,他的慈心常常被眼前的所见而触动,失丧者的哀鸣常常激起他的恻隐之心,灵魂在漫无目的地飘荡是最令他生发怜悯之心的。
耶稣好牧人,看见这些上帝之羊无人照看,他无比地怜恤他们,他的心在痛,他的心焦急万分。我们的好牧人为我们做了榜样。身为牧者,对灵魂要表示出深切的关怀,对困苦忧伤者要表同情,“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
要为人设身处地地考虑,才能感同身受。牧者的心中要有爱火在燃烧,要有满腔的热忱。万不可做祭司、利未人,铁石心肠,要像那好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怜悯那受伤者,耶稣教导说“你去照样行吧”(参路10:30-37)。
同学们,主呼召我们做群羊的牧人,我们是否具有了牧者的心肠?省察一下我们的心到底如何?我们是否听见世人在罪恶中的呻吟?我们有否听见群羊的呼声?我们了解人们的需要吗?让我们拥有耶稣那样一颗怜悯的心,这怜悯心是对灵魂的深深怜爱,是对人遭遇的深深同情。
呼召与回应
“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这是耶稣向门徒发出的呼召,让门徒能认识到现实的光景,并且教导他的门徒当如何回应这处境。
从耶稣的言语中,我们感悟到了耶稣的怜悯之心,面对这广阔无垠的禾场,做工的人太少太少,他需要工人,他要打发工人出去收割庄稼,他也呼召门徒成为收割者。
庄稼多,工人少,这光景延续至今依然未变,所以求上帝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依然是我们不变的祈祷。
今天我们不仅祈祷,我们也亲眼看见上帝打发工人出去收割庄稼,我们感谢上帝垂听祈祷,我们也把每一位毕业的学生交付于上帝的手中。
同学们,你们今天被主打发出去,这差遣是何等神圣庄严。你们一个个都是被主差遣的工人,这是光荣的使命,这是荣耀的职分。你们当刚强壮胆,承担使命,不负托付。时刻仰望我们的大牧人,他是你们一切供给的来源。
在未来的牧场上,你们当谦卑学做好牧人,有佳美的脚踪,有丰富的供应,有属灵的眼光,有牧者的心肠,用你们的身、心与灵见证你们是主所呼召、主所差遣的工人。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1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