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谦卑(太十八1-14)
有人对谦卑下了准确的定义:“谦卑是一种恩典,当你自认为拥有的时候就已经失去它了!”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谦卑不是看不起自己,而是根本不看自己。”
1.要谦卑(太十八1)
门徒们常常争论,“我们当中谁最大?”
耶稣一直在告诉门徒,他即将受苦受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门徒。他们只想着自己,想着他们在天国居于什么位置。门徒满心想的都是这些,竟为此而争吵起来(路九46)!
神百姓的自私与不和是基督教信仰的耻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元凶就是骄傲,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当基督徒只为自己而活、不顾他人时,就必然产生冲突和分裂(腓二1及以下)。
2.谦卑的范例(太十八2-6、10-14)
门徒屏住呼吸,等耶稣公布他们中谁是最大的。不料,耶稣完全不理会他们,却叫了一个小孩子来到他们当中。这个小孩子才是真正伟大的榜样。
真正的谦卑是指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自己,去荣耀神。真正的谦卑意味着避免两个极端:轻看自己(如神呼召摩西时他的表现,出三11及以下),或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十二3)。真正谦卑的人不会否认神给他的恩赐,反倒使用它们来荣耀神。
未被宠坏的孩子就有谦卑的特质:信任(太十八6)、依赖、愿意他人快乐、不自夸、不求比别人更大。就本性来讲,每个人都是悖逆的,都想当名人而不愿做仆人。为让我们学会谦卑的功课,主在这里用了许多的教导。
门徒想知道他们当中谁在天国最大,耶稣却告诫他们,若没有谦卑,他们连天国都不能进去!门徒必须回转,改变原有的想法,否则绝不能进天国。
在这几节经文里,耶稣似乎融合了两个概念:作为谦卑之人榜样的孩子,和神的儿女(无论他的年龄多大)。作为基督徒,我们不仅要为主的缘故接纳小孩子,同时也要接纳所有神的儿女,努力服侍他们(罗十四1及以下)。使弟兄犯罪或把他带偏是一件严肃的事。因自己的坏榜样而使别的信徒跌倒,同样如此(罗十四13及以下;林前八9及以下)。真正的谦卑是为他人考虑,而不是只顾自己。
耶稣指出,我们对孩子有四种不同的态度,而这四种态度也反映出我们对真谦卑的态度。在真正的谦卑中,我们可以寻求“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太十八3-4),如同对着主;我们也可能只是接待小孩子(太十八5),因为这是耶稣的吩咐;若不谨慎,我们也可能会使他们跌倒(太十八6),甚至轻看他们(太十八10)。
轻视小孩子是危险的,因为神看他们极其宝贵。凡接待小孩子(或基督徒)的,就是接待基督(太十八5)。父顾念他们,天使看顾他们(太十八10)。就像好牧人一样,神寻找失丧的人,拯救他们,我们切不可使他们走向灭亡。如果成羊走失,牧人都要去寻找,那他该有多珍视他的小羊羔呢!
在这个忽略、虐待孩童的世代,我们要认真看待基督的警告。与其虐待孩童,将来面对神的审判,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他颈上,沉进深海里(太十八6)。
3.谦卑的代价(太十八7-9)
真正谦卑的人建造人,而不是拆毁人。他不是绊脚石,而是踏脚石。因此,我们应当除去生命中任何让自己跌倒的东西,若不如此,就要因此绊倒人。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讲过类似的话(太五29-30)。保罗用眼睛、手和脚来比喻基督的身体各部分相互依存的关系(林前十二14-17)。
谦卑从自省开始,继而是舍己。耶稣不是叫我们伤害身体,因为肉体的自残并不能改善我们心灵的属灵状况。相反,耶稣教导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动“属灵的手术”,清除那些绊倒自己和别人的东西。谦卑的人先为耶稣而活,再为他人而活——把自己放在最后。若能让他人幸福,即便舍掉自己的利益也是甘心乐意的。腓立比书二章1至18节是对谦卑最好的注解。
二、诚实(太十八15-20)
我们很难做到一直谦卑。有意无意得罪、伤害他人的时候在所难免。旧约律法承认有“误行”的罪(民十五22-24);大卫也祷告求神赦免他“隐而未现”的过错(诗十九12),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过错”。当其他基督徒得罪我们或是让我们跌倒时,我们应当怎么做呢?主给出了几点指示。
1.私下处理。
私下去找得罪我们的人,单独与他谈。可能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即或他是故意为之,我们顺服的态度和爱心会帮助他悔改认错。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带着赢回弟兄、而不是赢得争论的心去找他。人可能赢了争论,却失去了弟兄。
当我们寻求挽回弟兄或姐妹时,要有温柔的心(加六1)。切不可定他的罪,或是散布流言,却要用爱心去帮助他,就如同情况反过来,是我们犯罪跌倒,我们希望人怎样待我们一样地去待他们。加拉太书六章1节的“挽回”一词在希腊文中是一个医学术语,意思是“使折断的骨头复原”。想想那需要怎样的耐心和温柔!
2.寻求他人的帮助。
如果得罪我们的人拒绝改正,那我们可以与一两个可靠的信徒来分担这个担子。我们应当如实地分享对这件事的看法,寻求他们带着祷告的心所给出的建议。毕竟,错的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如果找来的弟兄也认为我们是正确的,几个人可以一起去找那人,再次尝试赢得他。这些人不仅可以借着祷告、劝解帮助我们,也可以向教会见证双方的谈话(申十九15;林后十三1)。
倘若人没有诚实地对付罪,罪往往会扩散开去。两个人的事可能会变成四五个人的事。难怪耶稣和彼得把罪比作酵,因为它会扩散。
3.寻求教会的帮助。
要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打赢“官司”,而是赢得弟兄。
在当今的世代,教会纪律常被忽略。但是,这里的经文和使徒书信都对此作出了教导(见林前五2;帖后三6-16;提后二23-26;多三10)。孩子们在家里需要纪律,同样,神的儿女在教会中也需要纪律。如果事件已经涉及整个教会的层面,而得罪人的仍不悔改,那么,他必须受到惩戒。他不能再被当作属灵的弟兄来对待,因他已失去了那个地位。他只能被视作教会以外的人,虽然不至于被恨恶,却不再被接纳进入亲密的团契。
4.保持地方教会属灵(太十八18-20)。
地方教会在惩戒其成员之前,本身也必须处在最佳的属灵状态。教会惩戒其成员,其实就是检视和惩戒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主耶稣又加上了关于权柄、祷告和团契的话。如果我们自己不能自律,就不能惩戒他人。凡教会释放(允许)的,必须先得到神的许可(见马太福音十六章19节的注释)。
教会必须服在神话语的权柄之下。教会纪律不是指一群基督徒警察仗势欺人。相反,它意味着神在当地教会且借着教会行使权柄,为要挽回他犯错的儿女。
教会在惩戒犯错的成员以先,必须在祷告中达成共识。正是借着祷告和神的话语,我们才能明确父在这件事上的旨意。
5.最后,团契不可或缺(太十八20)。
今日的教会极其需要诚实。“用爱心说诚实话”是神的标准(弗四15)。如果我们实践爱却没有真理,那就是伪善;但如果我们只讲真理而没有爱,那可能是暴行。耶稣总是在爱中教导真理。真理若让人受伤,那也是因为“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箴二十七6)。
然而,我们要牢记“谦卑”必须在“诚实”以先。一个骄傲的基督徒不可能在爱中讲真理,他会把弟兄的错失当作攻击他的武器,而不是建造人的工具。结果只会导致更深的分歧和分裂。
新约教会遇到的第一个内部问题就是不诚实(徒五)。
第二个内部问题是有人被忽略(徒六)。教会领袖用真理和爱来面对这一问题,就会带来祝福。它需要爱和真理,同时也需要谦卑。
三、饶恕(太十八21-35)
当我们开始在谦卑诚实的氛围中生活时,就必须预料到有危险。除非谦卑和诚实带出饶恕,否则关系就不可能得到修复和巩固。彼得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于是问耶稣他以后该如何处理。
但彼得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首先,他缺乏谦卑。他确信弟兄会得罪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会得罪弟兄!他的第二个错误是问饶恕的次数和上限。爱是没有界限和维度的(弗三17-19)。彼得以为饶恕一个人七次,已经足够表明他有极大的信心和爱了。毕竟,拉比说三次就够了。
主的回答是,“直到七十个七次”(490次)。这肯定让彼得大吃一惊。谁能记下那么多次冒犯呢?而那正是主要表达的意思:“不计算人的恶”(林前十三5)。若能饶恕弟兄那么多次,我们就已经养成了饶恕的习惯。
然而,耶稣教导的不是随意、肤浅的饶恕。基督徒的爱不是盲目的爱(腓一9-10)。基督要求的饶恕是基于他在马太福音十八章15至20节给出的指示。对于一个不断重复同一罪行的人而言,来自其他肢体的爱和宽恕无疑会鼓励他,给他力量去胜过罪。如果我们给弟兄定罪,那只能带出他最糟糕的一面。但如果我们创造出爱和宽恕的氛围,我们就能与神同工,带出他最好的那一面。
这个比喻中的主角在饶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他是欠债的人(太十八23-27)。
这个人从王那里偷钱,查账的时候,他的罪行被揭露出来。当时巴勒斯坦一年的税收约800他连得,可见这个人是多么不诚实。按照当今的购买力来算,这个人偷的钱价值超过一千万美元。
可他竟然还以为自己有本事还清债务。他求王说,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一定可以把钱还清。他犯了两样罪:一是骄傲,二是没有真诚的悔改。这人并不因偷钱而感到羞耻,他感到羞耻的是被抓。而他还大言不惭地以为,自己能够赚到足够的钱还清王的债务。按照当时的经济水平,一个人工作20年才能赚到一他连得。
他的处境是无望的,但王是怜悯人的。王承担了损失,饶恕了这个仆人。是这个仆人配得饶恕吗?绝对不是。这完全是出于主人的爱和怜悯。
2.他是债主(太十八28-30)。
这个仆人离开王之后,遇到一个同伴,这人欠他一百得拿利。当时工人每天能挣一得拿利,比起他欠王的债,这一百得拿利只是九牛一毛。然而,这个人却不愿与他的朋友分享他自己获释的快乐。他虐待他的朋友,逼他还债。欠他钱的人像他求王那样哀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但这个不义的仆人只想别人饶恕他,却拒绝饶恕别人。
或许从法律上说他有权将这个人投进监狱,但在道义上他完全站不住脚。他自己已经获得了饶恕,难道他不该饶恕他的同伴吗?他和家人被免去了牢狱的羞辱和折磨,难道他不应该宽恕自己的朋友吗?
3.他沦为阶下囚(太十八31-34)。
王本来免去了他的牢狱之灾,但他又把自己投入监牢。
世界上最可怕的监狱,是不肯饶恕的心灵监牢。不饶恕别人其实是在禁锢自己、折磨自己。在我服侍的这些年里,我遇到的最悲惨的人就是那些不愿饶恕人的人。他们整天都想着怎样惩罚那些得罪他们的人,但其实他们是在惩罚自己。
这个仆人错在哪里呢?和许多认信的基督徒一样,他们领受饶恕,却没有在内心深处真正经历饶恕。因此,他们无法与那些得罪他们的人分享饶恕。如果只按公义生活,总是计较着要得到属于我们的东西,那就会把自己投进监牢。但如果我们按饶恕生活,与人分享神赐给我们的一切,就会享受自由和喜乐。彼得想要公正的量尺,耶稣却教导他践行饶恕,忘记这个东西。
主的告诫是严肃的。他不是说神只拯救饶恕别人的人。这个比喻的主题是弟兄之间的饶恕,而非神对失丧之人的拯救。耶稣警告我们,我们若没有谦卑悔改的心,神不会饶恕我们。我们对待人的方式,就显明我们内心的真实光景。我们心里若谦卑悔改,就会乐于饶恕自己的弟兄。但如果我们心存骄傲和报复的欲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悔改,神也不会饶恕我们。
换句话说,单单领受神的饶恕甚或别人的宽恕,都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心里经历饶恕,让它使我们谦卑下来,以温柔、饶恕对待他人。这个比喻中的仆人并没有深刻地经历饶恕和谦卑。他只是庆幸自己“摆脱困境”,却从未真正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