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可以说,自我和谐、内心和谐是内因、是主因,而外部的环境、风气仅是外因、辅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
而但以理正是先从自我做起的。先知但以理和其三个朋友被尼布甲尼撒王掳往巴比伦时(公元前605年)正值青年,在被掳之地,经历了巴比伦、玛代、波斯王朝,虽身为俘虏,仍坚守信仰,并在上帝的保守中充分发挥神所赐的智慧,遂成为外族异国的政要,历时四个王朝,作出了荣神益人的见证。
然而,但以理所处的时代是极不和谐的:可谓家破国亡,个人信仰面对异教挑战,而他同时又生活在同事的嫉妒陷害中(参但6:1-5)。可是圣经却记载:“这但以理当大流士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居鲁士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但6:28)
最后,神还应许他:“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分。”(但12:13)由此显明了但以理处在一个极为不利的环境中却有一个和谐的生活。《但以理书》有很多重要信息,其中之一就是告诉我们,人当怎样才能和谐。
和谐来自于心灵的充实
但以理所处的时代,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称霸世界,他攻占各国,所向披靡,令人闻风丧胆。
每当他征服一个国家,都把战败国的精英掳回巴比伦,并把本土的穷人随意迁入战败国,使其与当地人通婚后永久居住(参王下24:14)。企图用这种方法使战败国的民众臣服于巴比伦王朝,同时保证有优秀的人才来帮助其管理整个国家。为此,他利用丰厚的物质享受来笼络人心。
圣经记载,他不但派人教那些被掳之精英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还“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份”(参但1:4-5)。
可是,“但以理却立志不用王的膳和王所饮酒……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他说:“求你试试仆人们十天,给我们素菜吃、白水喝。”(但1:8,12)这正如主耶稣经受试探时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
这并非说物质不需要或者不好,因为神创造万物时都看着是好的。而是告诫人类,人若单纯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心灵的追求,就会产生问题。
从一本刊物《信仰之旅》(崇文门堂2010年第二期1-2页)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最近媒体上连续报道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社会伦理事件:一类为校园血案。从3月23日的福建南平到4月30日的山东潍坊,不到40天的时间内竟发生了五起校园惨案。另一类为劫持案件。5月3日一名陕西男子在北京劫持女童被击毙。他劫持女童的原因只是想与北京的网友见一面。无独有偶,一名20多岁的青年人持枪在宾馆劫持一女性,其目的居然‘就是为了让警察来抓’……这一系列的事件难道不是强烈地向社会发出警告:人性空前扭曲、变态!
这一系列伦理问题还不足以引起严肃对待吗?当前受金融危机冲击而不安中的各国,正忙于恢复经济、灾后重建等问题,可是人性的恢复重建难道不是比这些更重要吗?人源于神的创造,其中‘形象’与‘样式’指的就是神的属性。神的属性包括:公义、慈爱、信实、圣洁、良善,等等。人性也就是上帝属性中可传给人的那部分。
人性始于何时缺失了原有的本色呢?上帝创造人,将其安置在伊甸园这幅美丽的图景中是何等的和谐……但由于人滥用神给的自由意志,致使罪进入世界,人性从此被罪玷污,失去了最初上帝所赋予的神之属性。很遗憾,人违背神的命令走上了不敬神的道路。
人性缺失了上帝的位置和话语,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爱、友情、亲情,缺失了管理自然的能力。没有上帝也就没有了道德底线,没有上帝才是一切不义的根本,没有上帝才使人胆大妄为、置法律于不顾……造成诸多不和谐,而许多不和谐又是由人内心空虚引起的,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和谐来自于在生活中与人为善
《但以理书》2章记着,当时君王夜里做梦,心里烦乱,他并未告知迦勒底人以及术士和行法术的人所做之梦的内容,却蛮横地要他们解梦,如解不出来则要杀头。
这时,但以理见“王的护卫长亚略出来,要杀巴比伦的哲士,但以理就用婉言回答他,向王的护卫长亚略说:‘王的命令为何这样紧急呢?’亚略就将情节告诉但以理,但以理遂进去求主宽限,就可以将梦的讲解告诉王”(但2:14-16)。
圣经的记载让我们看见,但以理对周围的人,无论是君王、护卫长还是术士、哲士、行法术的,他都与他们为善。他为将要被杀的人担忧,他对护卫长是婉言相劝,他在王面前是请求宽限。
这让我想起一位开车司机讲的话,他说:“太多的塞车……不是因为‘路窄’,而是‘心窄’;不是因为‘车辆多’,而是‘火气大’。为争一分钟,谁都不让谁,结果谁都不能过,谁都没捡上便宜。”马路上互不相让而致使交通堵塞的光景,其实也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缩影。
有人想在生意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便不择手段,频使阴招,形成恶性竞争,结果两败俱伤;有些人为了晋升,背后彼此抵毁、恶语伤人,结果一起被淘汰。
的确,有些机会可以使用不当的手段获得,但不要忘了,更多的机会就是因为使用不当的手段而丧失,或许你会眼前获利,但却失去了宝贵的和谐。如果人人都能像但以理那样与人为善,促进和谐,那么由此还会带来美好的结局。
上世纪初,在英国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中有爱,与人为善。有一天,他在田里耕作,忽然听到附近泥沼地里有人发出呼救声,便迅速跑过去,发现有个男孩掉进去了,他急忙将男孩救起。
两天后,一位高雅的绅士驾着马车来到了弗莱明的农舍,他说自己就是被救男孩的父亲,要以优厚的财礼报答农夫。农夫说:“我不能因为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
正在推让之际,一个英俊少年突然从外走进屋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点点头。绅士说:“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儿子,请允许我把你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他父亲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感到骄傲的人。”农夫答应了他的提议。
绅士后来不但把农夫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且还供他到圣玛利医学院上学,直至毕业。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他于1928年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青霉素,这是二战时与原子弹和雷达相提并论的第三个重大发明。而那个被农夫救起的孩子就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谁也不会想到,被农夫救起的丘吉尔拯救了英国,而弗莱明教授发明的青霉素,也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如果农夫见死不救,英国就会少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他自己的孩子成功的机会也很渺茫。正是他的与人为善,促成了后来带给人类巨大益处的结局。
和谐来自于同工之间的同心
但以理与他一个朋友同心同德,相互支持,相互代祷。如在为君王解梦这件事上,但以理请求君王宽限时日即答应为其讲解后,就“回到他的居所,将这事告诉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要他们祈求天上的神施怜悯,将这奥秘的事指明”(但2:17-18)。
这事以后,“王高抬但以理,赏赐他许多上等礼物,派他管理巴比伦全省,又立他为总理,掌管巴比伦的一切哲士”(但2:48)。
但以理此时念念不忘几位朋友,因为解梦是他和几位朋友同心祈求的结果,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仍需同心同工,所以“但以理求王,王就派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管理巴比伦省的事务”(但2:49)。这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和谐。
我们通常把同在教会中做侍奉工作的教牧人员称为“同工”,是“工作上的合作者或伙伴”。教会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同工们的共同努力与齐心合作,每一种工作都需要由不同恩赐的同工们去执行或完成。只有这样,和谐才有基础。
2009年第二期《天风》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同工不可‘同攻’,肢体不可‘肢解’”。其中提到同工之间是肢体的关系,而肢体之间是应该联动、互助、相通、合一的。
文章最后指出:“我们不过是一把尘土,放在上帝手中使用时才有了价值。我们离了主不能作什么,推动今日教会发展的不是你我的小手,是上帝的大能之手。但上帝依然希望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来成就一些事,基督希望让他的身体上的每一个肢体都知道他何等看重每一个肢体,他希望肢体之间联动、互助、合一地做工,让整个身体强壮俊美,发挥其最大的功用。”
否则,一个不协调、不和谐的身体。不但不俊美、不强壮,给人的感觉可能是丑陋的、病态的。试想,我们的教会如果是这样的,就只能被社会边缘化,甚至被抛弃。同工们,我们一定要同心同德,建立好和谐的教堂。
和谐来自于定位与担责
但以理之所以能生活在和谐中,还在于他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但以理信仰上纯真、虔敬,生活中品德端正,处处与人为善。在家破国亡、沦为俘虏、漂流他乡、成为奴仆时,没有怨天尤人悲叹度日,而像约瑟那样随遇而安,努力工作。
因为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约瑟按照神的意思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
但以理也是不怨天尤人,认真把握住自己既是奴仆,又是皇上的大臣,既是被掳之人,又是耶和华的子民。因此既不高傲自大,也不过于自卑,找准自己的位置,恰如其分地活出神的形象,作出荣神益人的见证。
今天我们被神选中,来建立地上的教会,正如保罗所说:“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2)因此,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才能带领众弟兄姊妹建设好和谐教堂,得众民喜爱。
同时,一个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还必须知道自己当负的责任。中国古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保罗说:“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林前9:17)保罗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为要多得人”、“总要救些人”、“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9:19、22-23)。
可以说,但以理正是清楚了神把他安排在外族君王身边,担任重臣的职务,其责任就是要“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而这“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参弗5:8-9)。
所以,当那些“总长和总督寻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为要参他”时,“只是找不着他的错误过失,因他忠心办事,毫无错误过失”(但6:4)。这种心中的光明,行为的美好,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这一点可从至少经历两朝皇帝的太后对他的儿子所说的话中显明出来。“
太后因王和他大臣所说的话,就进入宴宫,说:‘愿王万岁!你心意不要惊惶,脸面不要变色。在你国中有一人,他里头有圣神的灵,你父在世的日子,这人心中光明,又有聪明智慧,好像神的智慧。你父尼布甲尼撒王,就是王的父,立他为术士、用法术的,和迦勒底人,并观兆的领袖。在他里头有美好的灵性,又有知识聪明……’”(但5:10-11)
让我们从但以理身上学习功课,面对不同环境、人群,从自我和谐、内心和谐做起,创建和谐教堂,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