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连有一对夫妇退休后,生活安定,衣食无忧;但是却并不快乐,因为觉得家里太冷清。退休前,两位老人整天忙于工作,也不太在意儿女有没有回来看望。但是退休后,两位老人心里突然变得空虚寂寞,儿女工作忙,一年都没回家几次。无奈之下,两老想出了怪招:“既然他们怕回家耽误挣钱,那么干脆我们给儿女开工资,每个月支付一千元(人民币)。工作内容就是每周两次回家陪父母吃顿饭,如果经常带孩子回来,到月底还会有奖金。”
人与人之间,是否除了金钱交易,就不能再有别的关系?当然不是。即使在这经济挂帅、人人唯利是图的社会,父母对子女的供养还是无条件的。试想,要养大一个孩子、栽培这个孩子成材,要费多少心力和金钱?但是父母虽然在工作上与老板或顾客斤斤计较,分毫必争,对子女却是无条件地付出。这就是亲情。要是没有亲情,多少人能健康成长?多少子女有机会受高等教育?等到子女长大以后,报答亲恩,孝敬父母,这也是亲情。除亲情以外,世间还有爱情、友情、人情、同情⋯⋯……若无这些“情”,人间就变得冷酷无情。试想,们现在的社会已有多少孝子贤孙和善长仁翁,可是大家还是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假如有一天,所有不涉及钱的关系都不存在,贫穷的父母全被子女遗弃、无人济助穷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病态社会!?上帝创造人类,祂的诫命其实是教我们怎样建立一个健全和安全的社会。上帝的诫命说:“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马太福音十九19),所说的就是这种与钱银没瓜葛的关系。因惟有这样,当有一天,父母的钱用完了,或者儿女失业、破产了,各人仍可放心,亲情并不会因此而蒸发得无影无踪。反之,大家更紧密彼此扶助,建立对方。
美国退休人协会 (AARP)最近对超过一千名年龄五十岁以上的美国人进行调查。他们发现,百分之七十的人相信,人死后有来世;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年纪越大,他们的来世信念越坚定。而相信来世者一般也相信死后的归宿:百分之八十六的人相信有天堂;百分之七十的人相信有地狱。该调查发现,人越有钱,就越不信有天堂。
一般来说,年轻人胜在体力;年长人胜在智慧。所以,美国有三分之二的五十岁以上的人表示,年纪越大,对来世信念越坚定,是可以理解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是要等到五十岁,名成利就以后,才突然醒觉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虚空,死时不能带走。这时他明白,人最需要的是永生上帝。
一般来说,人年纪大了,路走多了,经验丰富了,对人生的体验就比较深刻。年轻人双眼只盯着名利、地位、金钱,其他什么都看不到。年纪大的人看见死亡将近,尤其是要立遗嘱和交代身后事时,他就不能不正视,他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上帝将永远的观念放在人心中(参传道书三11),人有永恒意识,他不会为虚空的事满足。所以,那些有世界的聪明,却没有属天智慧的人,如海明威、三岛由纪夫等,他们不信永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景,就觉得活得没有意思,他们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上帝所造的人,是需要有希望才能活下去的。有希望、有前景,我们才会觉得目前所做的一切、所忍受的一切有价值和有意义。可惜的是,年龄和智慧并不一定成正比,信有来世的人只是百分之七十;年纪越大,信念越坚定者也只有三分之二,而非百分之百。但愿我们都属于年纪越大越有属天智慧,而且因有永生盼望而活得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