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是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三者也是传上帝之道的三不朽方法。立德就是以人格证道,以躬行实践为道作证。立功就是以工作,以服务为上帝之道作见证。立言就是以口,以笔来传上帝之道,换言之就是以言语文字为上帝之道作见证,使福音传至地极,永垂不朽。
今日所讲的就是立言,这并非说立德立功不及立言之重要,其实三者同等重要而不能偏废。语言文字乃上帝与人间交通的中介,上帝的意旨,透过言语文字使人明瞭,才能垂久远。语言文字各有其功用,而不能偏废,语言因为交谈者互相唔对,说者的人格思想藉声音容貌及姿势的表现,而表示得更亲切,更动人,文字则较语言更有普遍性,永久性,其效果可以达至天下万世。
我们传上帝之道必须尽量运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工具。教会在用言语传道方面,已有相当的成就,但文字传道方面则确属不够。用言语传道的机构不少.且看教堂及佈道所是十步一楼,五步一阁,但文字佈道的机构,虽不能说如凤毛麟角,但「极少」则是不能否认之事实。做语言传道的人不少但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确实太少了。如果初期教会祗用口头传道,而没有写书信的保罗,没有写福音书的马太,马可,约翰,路加,则今日之宣传福音就很有问题了。因此,基督教文字事工之重要可想而知。
从中国历史来看:教会的文字事工对中国文化确有很大贡献,这是谁他不会否认之事实。但我今日所讲的乃是近百年来马礼逊博士来华后之文字事工。从中国文化史看,中国文化会两度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是佛学从印度传入,一是基督教从西方之传入,基督教这一次传入,带来西洋文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比佛学的影响更深刻,更壮濶,它不但带来物质文明的自然科学,更带来精神文明的人文科学。
.一、对中国新思潮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文化运动已经开始,那时中国需要革新,需要近代化,教会就大量介绍西洋文化的思想,介绍民主思潮,科学思想,翻译许多西洋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及科学等,这些西洋文化,颇得中国维新及革命份子所欢迎,后来那些主张政治革新的人士,大受这些书报所影响。
(a.)对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清代科举取士,每当秋问试士之时,广东各地士子,纷来广州应试,教会就派人携其所出版之书籍分送与他们,洪秀全获得一份,其后他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受这些书籍所影响而发生。太平天国的文献充满基督教的思想与名词。
(b)对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之维新运动亦受教会书报的影响而发起组织「强学会」,出版中外公报鼓吹变法维新,在公报中常常转载广学会出版物的文章,广学会主持人李提摩太博士且为他撰述文章当戊戍维新政变时广学会所出版之书报数百种,已销行全国,其内容多介绍西洋文化思想及匡时正俗的文章,颇为当时留心时事者所欢迎。
(c)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先生受业于教会学校,其革命思想受教会书报所惹起,更不必说了。
二、对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圣经之翻译,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之先锋。新旧约先译成文言圣经,后来教友渐渐增加,文言祗能供少数人的阅读,于是由深文言改为浅文言,再由浅文言改为官话土白,于是圣经已能深入民众,一九〇七年始有官话和合本出版,这译本恰好在新文学运动之前夕完成,成为新文学运动之先锋。新文学运动健将周作人都承认这是事实。周作人在「圣书与中国文「学」一书中说:「我记得从前有人反对新文学,说这些文章不算新,因为都是从马太福音书出来的。当时我觉得他的话可笑,现在想起来,反要佩服他的先觉:马太福音书确是中国最早欧化的文学的国语,我又预计它与中国文学的前途有极大极深的关系。」
三、对新教育思想的贡献:由于教会学校设立越来越多教会当局便认为有合作之必要,于是在一八七七年便组成课程委员会,编辑课本,而当时中国亦改变教育制度,废除科举,渐渐注重科学,各省纷纷设立学校,教会课程委员会所编之课本供应全国公私立学校之用,并出版「教育指南」,及先后发行「教育季刊」教育杂志,提倡新教育。
四、至医药教育方面:教会除立医院创办医校,造就医药人材外,翻译许多医学书籍,促进医药教育,提倡公共卫生统一医学名词,并出版一本医学和科学名词字典和医学课本。
五、平民教育亦由教会提倡:教会为使福音深入民众,扫除民盲曾先后编印六百字通俗课本及平民识字课本,对于普及民众教育贡献殊大。
教会文字事工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已有一页光荣的历史,但教会的文字事业是否已经成功?不,绝对不!
我们传福音的工作人员,无论是用语言,或文字,都应该知道,我们是宣传福音,而不是宣传西洋文化,这并不是说不应向中国人介绍西洋文化。这是别人的工作,而不是我们教会传福音人员的工作。
基督的福音乃上帝之道,它不属于东南西北,或任何国家它是一粒种子,而各种文化是坭土粒种子播在无论何种泥土上,开出来的也是同样的花朶。除非这粒种子在当地的坭土,生根发芽,开花结实,而成为由当地的堀土出长出来的树否则粒种子的目的仍未达成,最多是从别处搬来的盆景而已,教会文字事工一天未能将基督的福音的种子,在中国文化的泥土上萌发出来生长成为一棵树,而祗是从西洋搬来的盆景,则我们的教会在中国的文字佈道的工作,可说尚未成功基督教在中国传道的目的是创造有基督的精神,以基督之心为心的中国人。
我们在中国传道,正像保罗及其他使徒在希腊传道的情形差不多,我们应该奉保罗为师,倣效保罗,他虽然是个犹太「拉比」,但他只向希腊人传福音,传十字架的精神,而没有向希腊人介绍犹太文化他想基督教成为希腊人自发的宗教。凡犹太文化有碍于基督福音在世界发展的,他毅然予以割弃,并不爱惜,甚至对犹太人最重视之律法及割礼仪式,亦予放弃,并不爱惜甚至因此而招致当时犹太基督徒的迫害甚至因此而与使徒彼得割席闹翻,亦所不顾,基督教之所以能在希腊世界发扬光大,保罗之功最大。
约翰福音在圣经中是一本奇书,它是在希腊文化的坭开出来的基督真道的花朶,作者有深厚希腊文化的背景其所放射出来的基督真道的光辉,比其他各书,更为有力。自马礼逊传入,迄今已百余年,不但没有一本像翰福音书的中国作品。连一篇发自中国基督徒的宗灵感而也没。我们没有发自中国的圣乐,没有表现中国信徒的基督教思想或情感的图画,一切都是人云亦云的模倣,而没有中国信徒自我表现的创作,只看见有旧叶,而不看见新芽。我怀疑中国这棵廿人十月萄树的接驳是否有问题,或放泥土上的种子是否已腐烂,抑或被许多瓦渣乱石所压住而无法生长。
我认为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今后应像保罗一样一方面把凡阻抑基督真道中国坭土上生长的西洋中古神学,及习俗等瓦渣乱石搬去,一方面,对真正发自中国基督徒内心的思想及情感,应该予以鼓励与培植。上听中国孩子的声音,正像祂喜欢听的洋孩子的声音一样,到了中国自己有了约翰福音的著作时,上帝在中国的葡萄树,才算结出了上帝所喜悦有中国坭土气味的果实。今日中国传道人对教会文字的事业有三种任务:
1.培植人材
2.己著作。
3.介绍与推销书。